疫苗回温是指疫苗从冰箱内取出后,将疫苗温度从2~8℃升温至20~25℃,再给猪群免疫,以减少对猪的应激。可以使用水浴回温、自然回温、手握回温等方法。
1、水浴回温法:将水浴锅温度设置为35℃(也可在水盆中加温水),将从冰箱中取出的疫苗瓶放入水浴锅中,约8分钟(水浴温度25℃时,约需20分钟)疫苗即可回温至20℃。
2、手握回温法:疫苗从冰箱中取出后,用双手握住疫苗瓶使疫苗回温,约10分钟疫苗即可回温至20℃。
3、自然回温法:疫苗从冰箱中取出后,将疫苗放置在室温环境中,避免阳光直射,使疫苗回温。环境温度为26℃时,回温到20℃约需41分钟。环境温度为37℃时,回温到20℃约需13分钟。
1、技术人员应以有序、安静的方式进行接种,对怀孕母猪和仔猪动作轻柔、小心。
2、对三月龄内的猪只最好的保定方式是抓住其前肢使猪两后肢站立;年龄、体重较大的猪,可将其挤于猪圈的一角加以保定;已接种猪只做好标记,避免漏接。
3、注射部位剪毛后用70~75%酒精棉或碘酊擦净消毒,再用挤干的酒精棉擦干消毒部位。
4、疫苗要注入猪耳根后的深层肌肉内,注射时避开耳道。注射时针头与皮肤表面呈90度,避免疫苗液流出。
5、严禁“飞针”方式注射疫苗,这样容易造成注射剂量不准确,注射部位不准确。
6、一支注射器只能用于一种疫苗的接种,接种时针头要逐头更换。
7、在免疫过程中需要暂停接种时,应低温保存疫苗并避免日光直射。
8、注射剂量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,切记不可超大剂量接种。
9、疫苗接种过程中,若由于操作不当或注射器具质量问题会导致个别猪出现漏液、接种剂量不足的情况,要及时发现并补免。
幼畜的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有一定的干扰作用。母源抗体滴度越高,干扰作用越强;疫苗中抗原含量越低,受到的干扰影响也越大,因此要根据母源抗体消长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免疫时间和疫苗。
1、对于经产母猪每隔3~4个月普免的猪场,各批次仔猪的口蹄疫母源抗体比较稳定,首免日龄确定后,以后可按照免疫程序正常免疫。首免日龄确定的方法:分别选择40、50、60、70日龄的仔猪,每个日龄阶段20头,检测其母源抗体合格率,抗体合格率低于80%的日龄阶段即可定为首免日龄。
2、对于经产母猪冬季集中免疫,夏季不免疫的猪场,不同季节生产的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差异很大,采用同样的免疫程序,会出现首免过早或过晚的现象,严重影响首免和二免的免疫效果。建议调整经产母猪的口蹄疫免疫程序为每隔3~4个月普免一次。
3、对于无条件判定仔猪母源抗体水平情况下,建议在首次免疫时应尽量选择口蹄疫合成肽疫苗。猪口蹄疫O型、A型二价合成肽疫苗中含有缅甸98毒、猪毒和猪A型茂名毒3种特异性多肽抗原,每种抗原含量均在25μg/头份以上,抗原含量非常高,即受到母源抗体干扰的影响相对较小。
动物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现象多由于临床操作不当引起。
1、由于动物生长环境中病原菌污染严重,如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腐败梭菌、链球菌、念珠球菌、疥螨等,如果针头消毒不严(生产实践中往往不是一猪一针头),易导致注射部位发生感染,即接种后出现注射部位皮肤发红,继而肿胀,甚至出现脓肿等临床表现。
2、未严格按照猪的体重选择合适针头,导致疫苗打到脂肪中或脂肪与肌肉交界部位。
3、未按要求保定,导致注射部位不准确,疫苗打到脂肪中。
4、采用“飞针”方式注射,在进针或出针的过程中把部分疫苗留在脂肪中。
5、每次大剂量注射疫苗。
6、由于口蹄疫疫苗使用的都是油佐剂,机体对油佐剂的吸收较为缓慢,导致部分猪只注射后局部无菌性肿胀(肉芽肿)。肉芽肿一是由于淋巴细胞、巨噬细胞等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驱化、集聚所致。但正是油佐剂疫苗的这种缓慢吸收使抗原缓慢释放,以达到持续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,较长的免疫持续期的目的。
1、药物处理。可皮下或肌肉注射0.1%盐酸肾上腺素1~2毫升/头或静脉注射5%葡萄糖注射液300~500毫升,维生素C用1克,也可以用地塞米松注射。
2、心脏按压处理。在注射抗过敏药物的同时,可实施人工心脏体外按压,对猪胸腔左侧心脏部位按压后立即放开,过敏反应较轻的猪实施3~5分钟即可生效。
3、对于体温升高40.5℃左右的猪可用青霉素加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;对食欲不振的猪还可配合使用维生素B1、维生素B12、维生素C免疫增强剂。
4、动物使用过皮质激素类药物,如地塞米松、肾上腺素,停药后需要重新补免疫苗,以使得猪获得坚强的免疫保护。因为皮质激素类药物是免疫抑制剂,在免疫过程中会抑制免疫抗体的产生。
5、对妊娠期、新生幼畜慎用地塞米松。地塞米松可兴奋子宫平滑肌,导致子宫收缩引起妊娠母猪流产,也可通过血胎屏障,导致胚胎异常发育形成死胎,此外地塞米松干扰钙的代谢,导致幼畜新陈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。
6、地塞米松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,例如氯化钙、磺胺嘧啶钠、水杨酸盐、氯丙嗪等等,合用会导致无效甚至中毒,使用时应仔细阅读说明书。
疫苗免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应答反应过程,多种因素会造成疫苗免疫失败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一、猪群健康状况
当动物机体受到免疫抑制性因素影响时,会造成免疫系统功能下降,疫苗抗原免疫应答能力大大减弱,从而影响抗体的产生。如病毒性因素(蓝耳病毒、圆环病毒等),细菌性因素(猪支原体肺炎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),霉菌毒素(黄曲霉毒素、赫曲霉毒素等),药物性因素,营养性因素、应激因素等,都会导致免疫失败。
二、母源抗体干扰
新生幼畜可通过母乳获得针对口蹄疫病毒的母源抗体,一般在1~3天达到峰值,其半衰期为21~23天,可在体内存留2个月左右。母源抗体具有双重作用,一方面能够保护新生幼畜抵抗病毒感染,但另一方面会严重干扰疫苗接种后机体免疫应答的产生。如果接种疫苗时母源抗体水平过高,就会中和疫苗抗原,造成免疫失败。
三、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匹配程度
根据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疫情监测结果,目前我国口蹄疫主要流行O型和A型。优势流行毒株主要以O型缅甸98毒(O/MYA98/BY/2010)和A型猪毒为主(A/GDMM/2013)。
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,各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保护力,同血清型的各拓扑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保护力,因此,在接种疫苗时应选择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高度匹配、抗原谱广且抗原含量高的疫苗。
四、免疫程序不合理
口蹄疫抗体的产生具有一定规律,免疫过早,容易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;免疫过晚则会出现免疫空白期。免疫次数过少,不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持久的高水平保护性抗体;免疫次数过多,间隔时间过短,会造成免疫耐受。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对于口蹄疫疫苗的免疫至关重要。
五、疫苗保存使用不当
口蹄疫疫苗需要在2~8℃条件下冷藏运输保存,不可冷冻,而且保存时不要紧贴冰箱壁放置,否则时间长疫苗也会冻结。
一定温度范围内,油佐剂口蹄疫疫苗的黏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。因此,在接种前需要提前把疫苗取出,回温到20~25℃,减少对免疫动物的冷刺激。
六、接种操作不规范
接种前疫苗需要摇匀,保证剂量均匀,通针性好;接种时使用合适规格的针头,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,保证疫苗注入肌肉层。“飞针”注射会导致免疫剂量不足或注射部位不准,导致出现红肿。
1、在进行紧急免疫时,必须对所有受到威胁的动物逐头进行详细观察和检查,只能对临床上没有症状的动物进行紧急疫苗接种。
2、对于病畜应严格执行扑杀政策,可能已受到感染的潜伏期病畜,必须在严格消毒的情况下隔离,都不能接种疫苗。
3、但是在实际中有一部分潜伏期的动物无临床症状,混在正常动物群体中,这一部分在接种疫苗后不能获得保护,反而促使其更快发病,甚至发生死亡。因此在紧急接种后一段时间内,畜群中发病数反而出现增多的可能,但发病数在几天后即下降,由于这种现象的无法完全杜绝,因此在紧急免疫后应加强对畜群的观察,一旦发现发病动物应严加隔离扑杀,以防止发病动物排毒污染环境,感染刚紧急免疫还没有产生坚强免疫力的易感动物。
如果对批次血清样本检测抗体合格率低时,请考虑是否存在以下因素影响:
◆试剂盒选择问题。选择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,但由于某些试剂盒包被的抗原不在VP1蛋白中的129~169位,检测结果会出现全部阴性。
◆检测操作问题。应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。
◆血样采集的时间问题。猪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免疫后一般7天开始产生抗体,21天后抗体阳性率约80%,28天阳性率在90%以上,加强免疫后可达100%。
◆血样本身问题。血样是否污染、霉变、保存不当、反复冻融等。
◆免疫操作问题。免疫剂量是否合理、操作是否规范。
◆猪群本身问题。蓝耳病毒、圆环病毒等其它疫病造成的免疫抑制。
◆灰色区域问题。如果是个别样本阳性不合格时,须考虑猪口蹄疫抗体“灰色区域”现象。